为了让各位更加记忆深刻,我用三个“基因”介绍湖南科技大学。
第一个是红色基因:学校地处伟人故里、将帅之乡——湘潭,肇始于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,定址于湘潭文庙,这是湘潭革命活动中心地带。1926年工农运动兴起,湘潭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在此召开,毛泽东、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一带活动过。
第二个是师范基因:学校的一个重要源头是1958年创办的湘潭师专,1985年升格为湘潭师范学院,是当时湖南省第二所本科师范院校。郭沫若、胡耀邦先后题写了校名,至今已有66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。
第三个是科技基因:学校的另一个源头是创办于1978年的湘潭煤炭学院,这是国家煤炭工业部在长江以南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,后相继更名为湘潭矿业学院、湘潭工学院,科技根基扎实。
现在的湖南科技大学,校园单体面积3000余亩,拥有十园十景,景色优美,宜学宜居。共有93个本科专业,有专任教师1775人,正高职称352人,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约69%。全日制在校生共4.6万余人。
我校万步炎教授领衔研发的“海牛Ⅱ号”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深纪录,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长期依赖。去年5月,万步炎教授被授予“时代楷模”荣誉称号,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宣部授予的第一位“时代楷模”。9月,教育部、科技部、自然资源部、中共湖南省委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开展向万步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》。今年1月,万步炎教授又荣获首届“国家卓越工程师”称号。